幻灯四
幻灯三
幻灯二
幻灯一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>主页 > 申博 > 园区领导 >
一个深度贫困村的“前进”之路 ——探寻道真自
背靠龙门山,面朝芙蓉江,走路莫走边,下坡脚打闪。这曾是道真自治县隆兴镇前进村的真实写照。集库区、边区、山区于一身,九山半水半分田,2014年贫困发生率达29.4%。
  如今,这个出了名的穷旮旯,发生了可喜的变化……
  从公路说起——变化溢满谈笑间
  从隆兴镇场口出发,于崇山峻岭间蛇行而下,但见深壑峡谷间,翠竹摇曳,绿树成荫,民居散落,干净整洁……
  不敢相信,这曾是一个市级深度贫困村。
  走遍村落,边看边访,从村民口中听到的是今非昔比的变化——
  “以前,前进村没有一条村民组通公路。上世纪90年代,群众筹资投劳历时4年挖通了一条毛坯路,晴通雨阻好多年。”64岁的老党员樊飞说,“现在平整的水泥路遍布全村,通组公路、产业公路联家串户到田间地头,种地都开小车。”
  “以前,村民房前屋后乱糟糟、臭烘烘,可以说是下不了脚。”大土组群众樊林会说,“现在很多地方都安装了路灯,家家户户改房、改厨、改厕、改圈,到处都很干净,舒适多了。”
  以前,村里有31户153人无房居住或长期居住在跑风漏雨的危房里。如今,在党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关怀下,全部住进了新居。
  以前,村民喝水要到山沟里肩挑背驮。如今,安全饮水全覆盖,家家户户水龙头一拧,清水自然来。
  以前,山里通讯信号差,买个手机多数当手表用,打个电话必须“移动”,在山梁上吼、在山坡上喊。如今,座机、手机、入户光纤、高清电视一样不少,村民玩起了微信、网购……
  “改穷貌,首先要强基固本,彻底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,真正让乡村的硬件硬起来。”遵义市商务局下派隆兴镇挂帮干部安永强介绍,截至目前,前进村共计投入资金700多万元,建成通组及产业公路13.7公里,实现组组通全覆盖;投入资金280万元,完成12.8公里连户路和4.7公里进寨公路建设;投入饮水工程资金160万元,新建了水厂,建成农村水窖24口、蓄水池6个、安装入户管道2.9万米,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;完成通讯基站建设1座、安装光纤11公里,通讯信号和有线网络覆盖19个村民组;260万元库区移民项目启动建设;电网升级改造投入280万元,完成10千伏电网升级改造11.9公里。
  这样的变化,仅仅就在短短3年时间里。
  说产业发展——治穷治到根本上
  一条条水泥公路时而越过山顶,时而跨过沟壑。在凉风垭山腰放眼望去,对面山坡上就是“田坝生态养殖基地”。还未进基地,就闻鸡鸣鸭叫之声。桃李成荫,圈舍掩映其下。
  村委会主任樊春乐站在鸭群中挥动双手,“嚯嚯嚯”地大声吆喝着。他说:“过去,前进村几乎没有产业,村民守着几分薄地,依靠传统农作物和养殖,难以自足,生活贫寒。老百姓人人想致富,想改变落后面貌,但致富无门路,发展无思路。”
  村委会经过多方考察,并与村民商议,立足村情,按照“一长两短”产业全覆盖要求,规划发展精品水果、商品蔬菜、畜禽养殖等产业,带领群众多业并举增收致富。
  前进村组建合作社,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建起3个村级示范基地,在茶元溪、沙坎、坪上种植李子、桃子、柑橘及花椒等400多亩,流转土地后以短养长期间,发放给群众套种蜜本南瓜、辣椒等增收;建立精品水果、蔬菜若干组级示范基地,辐射带动群众发展特色水果800亩、辣椒400亩、蜜本南瓜500亩,新增商品牛100头,商品猪400头,商品羊100只,蜜蜂200箱,稻田养鱼20亩,实现常规农业生产向经济作物转变,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,人人有脱贫门路。
  “目前全村每户均实现了至少掌握一门技术、发展一亩种植、拥有一项养殖、输出一名劳务。”樊春乐说,2018年底,全村已实现脱贫218户916人,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.55%。
  看精神动力——扶贫必当先扶志
  82岁的何文洲同76岁的老伴正在地里整理着油菜秆,他准备下一茬种辣椒。
  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!”何文洲虽然年纪大,但他不等不靠,干力所能及的活,去年他家种了3亩水果、喂了2头猪、养了2箱蜜蜂,用勤劳的双手摘掉了穷帽子。
  “精准脱贫,首先要让贫困群众挺起精神脊梁,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。”村党总支书记孟宁说。
  2017年以来,前进村大力开展“三治五评”活动,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,强化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,让贫困群众从“要我脱贫”向“我要脱贫”转变,破除“懒汉”思想,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在基层落实,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,全村形成了厚植“淳朴民风、良好家风、文明新风”的良好氛围。
  去年以来,前进村在全村开展“感党恩·话发展·促脱贫”主题活动,全体村干部、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到一线连续召开群众会200场次,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扶贫政策,激发创业热情;开展“解民难、排民忧、顺民意”实践活动,村支两委干部及党员、老村干做群众的“贴心人”,解决矛盾80余起,化解心结300余人(次),让群众从内心支持发展,形成合力。
  昔日贫困村,如今大变样。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正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奋勇前进。